台灣的教育體系自1994年教改以來,歷經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少子化的嚴峻現象,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此刻正帶來負面影響。在108課綱、家長偏好私中、教學正常化、增強學生權利、匿名投訴等因素交織下,教育生態面臨失衡。在全球競爭壓力依然存在的同時,台灣的教育政策卻似乎不斷地「鬆綁」,教育競爭力正逐步弱化。
教育體系面臨的主要困境
- 政策與現場脫節: 教改約每十年一變,從82課程標準、91九年一貫、98課綱到108課綱。雖然強調滾動式改革,但政策成敗責任不明。108課綱實施教學正常化,如晚點上學、取消早自習、減少考試、輔導課自由參加、常態編班、不公布成績排名等,目的是減輕學生壓力,但升學考試依然存在且科目繁多,這些措施反而讓更多孩子壓力倍增。
- 學權增長與師能削弱: 青少年成熟度不足,難以自我控制,過度強調學習權、受教權、人格權等,卻忽略了責任感。教師難以有效管理學生行為,如不交作業、遲到、上課睡覺、玩手機、奇裝異服等。若教師嘗試管教,常會面臨家長與孩子一起投訴。對學生增權但未賦予教師相應的能力,反而使教師課責增大,職場環境變得不友善。教師需耗費大量精力處理輔導管教,學校辦得像警政司法機構,耗損了第一線教師的熱情。一味增加學生的權利卻未賦予教師能力,導致教育競爭力弱化。
- 少子化對招生結構的衝擊: 少子化是影響教育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大學音樂系的術科報考人數從92學年度的1600多人減少到114學年度的852人,占比下降。某高中音樂班組長指出,前段音樂班甚至有近半學生在畢業前就已考上國外學校。技職教育也受嚴重影響,高職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減少了近20萬人,從103學年度的42萬餘人降至113學年度的23萬餘人。
- 特定教育領域的挑戰:
- 音樂教育: 大學音樂系面臨招不到學生甚至關門的危機。除了少子化和出國留學潮,原因還包括就業出路考量、學習與現實脫節,以及考招制度對高中音樂班實際情況考慮不足(如108課綱下需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分科測驗不採計國文、英文等)。這也導致音樂系面臨篩選學生困難和素質下降的問題。
- 技職教育: 高職生大幅減少。全教總分析,這與近年新設學校多為普通高中,以及國中升級為完全中學有關,導致高中與高職傾斜。108課綱下部分大學科系採計項目少,甚至只需一學科即可上榜,而技職考試科目多。國立科大數量遠少於國立大學,升學率和志願選擇的差異使學生更傾向選擇普通高中。技職教育過於強調升學而非就業導向,也使得整體方向走偏。
- 家長對公校教育的不安: 家長選擇私中成為近年顯學,透漏對公校教育的不安。家長無法參與政策制定,最終只能透過自力救濟,啟動教育選擇權,「用腳投票」轉向私校。
家長與學生應如何因應
在這樣充滿變動和挑戰的教育環境下,家長和學生的因應策略更顯重要:
- 理解教育現場的困境: 了解當前國內教育政策的問題與挑戰,特別是增學權與減師能之間的衝突,以及教學正常化措施與升學壓力並存的現實。
- 重新評估升學路徑與職涯連結: 傳統的升學觀念正受到衝擊。學生和家長應了解,讀高職不只是為了升學,技職專業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在選擇教育方向時,需更深入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與個人興趣的結合。
- 考慮多元的升學選擇: 除了公立高中、私立高中路線,出國留學已是普遍現象,還可選擇在台灣讀高中同時進修國外高中學程,如OSSD。
- 探索國際升學的可能性與策略: 美國大學招生趨勢的變化值得關注。部分美國名校如MIT、哈佛等,在疫情後又開始看重標準化考試成績(SAT/ACT),認為這更能符合公平原則並協助弱勢生,同時也是預測大學表現的有效指標。此外,考量到國際形勢和簽證政策的不穩定性,哈佛大學甚至破例允許國際新生同時接受非美國大學的錄取作為備胎,顯示學生申請名校將擁有更多選擇權。
- 謹慎評估申請多國留學的策略: 不同國家的申請流程和要求差異顯著,想要申請多個國家留學,雖然可以增加更多機會,但也相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容易導致準備混亂、精力分散。因此,最好能尋求專業留學顧問協助。
- 提前規劃與釐清目標: 在不確定的時代,盲目多方押注不一定是最優解。無論選擇哪條路,最重要的是釐清自己的目標,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和消耗。建議家長們「以終為始」,與專業的留學顧問討論,提前做出清晰判斷,儘早確定孩子的未來路徑。
總結而言,台灣的教育體系正面臨少子化、政策失衡、師生關係緊張等多重挑戰,教育競爭力有弱化的趨勢。家長已透過選擇私校來表達不安與尋求保障。面對升學和職涯的不確定性,學生和家長需要跳脫傳統框架,理解不同教育路徑的價值,並在考慮國內外多元選擇時,諮詢留學顧問,以清晰的目標為引導,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規劃。